林俊杰在直播平台上推广上感小吃。林双伟摄
近日,曾唱过《新鸳鸯蝴蝶梦》的歌手黄安打卡“上干扁肉拌面”品尝正宗的上干小吃,并多次称赞其美味可口。
热气腾腾的扁肉,酱香的面条,别具一格的元宵……上甘小吃以“接地气”的食品,开创了自己的品牌,成为地方特色产业。
如今,走在时代发展的道路上,百年老字号干小吃如何进一步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更好地适应居民的消费需求?而如何适应市场的变化,让传统行业跟上时代的步伐呢?记者走近“尚干小吃”,探究其保持与变化。
守正:守好匠心
老品牌不会倒下
擀皮,放馅料,捏圆……12日中午,闵侯上干镇上干街在已经经营了30年的远达元宵店,做了半生手工元宵的林妍(音)灵巧地用手在糯米粉和肉之间“飞翔”。圆圆的白色元宵一个接一个地诞生在她的手中,顾客们驻足观看。
小面团,经过熟练的手反复旋转和揉捏,变成一片厚度均匀、软中带韧的面团。此时选取猪前腿和少许五花肉,剁碎并加入调味料。经过准备工作,把面团包成馅,一个完整的元宵形状就诞生了。
多年来,元宵以将普通的食材制作出独特的风味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元宵皮要用好的面粉和熟练的揉制技术,元宵馅要用好的猪肉精心调和。”远大元宵经理林祥健告诉记者,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上甘小吃始终坚持一份原创。
精益求精匠心不变,逐渐改变,是传统的经营理念和销售模式。林向健说,面对正常的疫情防控,传统上甘小吃店积极探索“门店+线上销售”双管齐下的道路。“元大元宵将店铺二楼改造为元宵生产加工车间,并发展冷链运输,通过线上销售将上甘的老味送到全国各地。”
在上干镇政府的组织规划下,位于该镇的20多个老字号上干小吃品牌于今年6月成立了上干小吃协会。小吃俱乐部是由有18家会员单位,包括传统的上岸小吃店和一些‘后起之秀’。”林向健说,会员单位经常交流自己拥有的东西,一起交流干小吃的制作方法,营销模式的延续和完善。
创新:标准化生产
准备好的菜肴同样美味
宽敞明亮的标准化生产车间,自动化设备高效运转,生产线有序运行。印着“元福上甘街”品牌标志的上甘面、扁肉袋在生产线上诞生。周一,由上感青年林俊杰创办的福建上感食品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加班生产上感零食。
由于预制菜肴的流行,该公司今年的销售额比去年翻了一番。“随着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熟食已经成为餐桌上的‘新宠’。面条和扁肉吃起来方便快捷,还有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林说,该公司专门经营干小吃和熟食,通过与电子商务公司的合作,今年的总营业额达到了1500万元。
在标准化生产的同时,林先生并没有放弃传统技术。“工厂还接受手工拌面、扁肉的定制,车间的老师都是干拌面、扁肉的传统工匠。”在流水线上工作时,他们也会更了解如何搭配食材以达到最佳口感。”在林俊杰看来,标准化生产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风味,保留传统食品风味才是上甘小吃标准化生产的灵魂所在。
今年,在上甘镇政府的帮助下,福建尚福食品有限公司。的“上感面拌扁肉古制作工艺”被评为闽侯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破碎的圆圈:食物有地图
购物和吃饭更容易
今年2月,上干镇精心制作了《上干镇美食图》,将小镇美食分为“必吃老馆子”、“私人特色”、“开胃早餐”和“深夜厨房”四大类,共34种特色小吃,大大方便了外国食客;上面还列出了一份上甘小吃的清单,就像一本小小的手册在今年5月举行的上甘县“炒锅边节”上,34家小吃店、48种小吃品类背后的故事被揭开。
在“延伸链条”、“打破循环”的道路上,尚干小吃不断尝试。“上感小吃的转型发展将持续激活相关消费潜力。”上干镇镇长郑军表示,当地正着力推广“上干小吃”品牌,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打造“吃、住、游、购、娱”一体化特色旅游线路;尚赣图文商标正在注册中,将成为尚赣小吃“区域公共品牌”;引导老上甘店挑选最受欢迎的商品,制作上甘零食和手礼包,通过地方企业、商会等线下渠道和抖音、快手等线上渠道进行推广。
“上感小吃蕴含着福州的历史和文化。上干小吃品类丰富,价格实惠,这也是打造上干文化品牌的抓手。”郑说,上干镇将进一步探索和推广上干小吃品牌,完善上下游配套设施,发挥“一二三产业结合融合”,使上干小吃成为传播福州饮食文化的窗口。(记者谭湘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