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柳青》以一种冷静沉稳的调性,呈现了现实主义艺术的真谛。影片真实再现了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农村合作化运动。青年作家柳青辞掉北京优渥的干部待遇,他决心亲自参与实践,创作一部反映社会主义人民集体创业的史诗巨著。柳青举家落户在皇甫村的一所破庙里,他深入农村建设一线,扎根人民十四年,历经各种运动, 面对农业合作社建设的各种困境,他铁肩担道义,和农民一起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在农村的新局面,在各种困境中创作出《创业史》第一部,一经发表,轰动全国。就在他雄心勃勃展开第二部创作时,一场更大的风暴席卷而来,面对人生的磨难,他不忘初心,最终用一生书写了一段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创业史。
电影《柳青》对于生活中的柳青的塑造是成功的,并且构成了影片的一个亮点。这个亮点主要表现在对柳青作为丈夫,和妻子马葳之间的关系的塑造上。在影片中,马葳是一个美丽、善良,但内心活动复杂的人。她一方面支持柳青“落户”农村进行创作,同时也有自己在事业上的追求,认为在皇甫村当一个文书,限制了她的个人发展。所以,她的性格中,也有不平、爆发和隐忍。感情和家庭生活的波折是叙事性作品中最吸引人的矛盾,在这个矛盾中,柳青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个人的“可恨”和“可爱”的一面。当马葳向柳青提出自己对于事业发展没有起色的苦闷时,柳青说:“这不都好好的嘛!”他体会不到妻子的痛苦,并且希望妻子能够将目光放长远点,和他一起在农村,每天带回来一些可以供他写进小说的素材和信息。这是典型的性别矛盾,表现出人物潜意识当中的男权中心的思想,但这个男人又是“可爱”的。马葳带着孩子离开之后,由于柳青对大炼钢铁感到苦闷,又和乡亲们一起冒雨收玉米,病倒了,且生了毒疮,王家斌将马葳接回皇甫村,马葳看到柳青背上的毒疮,心疼地说:“你咋把自己弄成了这样?”柳青趴在床上,忍着痛,吃力地抬头看着马葳,但是甜蜜地,甚至是带着些羞涩、赖皮和示弱,笑着说:“你回来了,就好了。”夫妻矛盾之后的重逢,场面是私密安静的,但带给观众的观看效果,却是一种深刻的会心:百姓生活的日常,也能发生在大作家身上,这是电影《柳青》的创作者的“艺术之心”的体现,是对生活中的“人”的塑造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