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汽车高端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平台化造车也逐渐成为汽车企业押注的重点。
区别于传统燃油车平台以发动机动力总成为核心的平台架构建设,纯电动平台的核心为电池包,可以带来集成度更高、性能更优越,且智能化水平更高、里程更长、重量更轻的产品。
今年1月至2月,北汽蓝谷进行了两次BE21平台海外技术授权,一次是基于BE21纯电动汽车产品平台所开发的ARCFOX αT车型的电子电气E/E架构相关知识产权,第二次是BE21纯电动汽车产品平台的平台构架底盘技术等相关知识产权。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平台技术及知识产权输出于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BE21平台也一度“出了圈”。更多人好奇的是,北汽蓝谷是如何打开了这一局面?
针对这个问题,在北汽蓝谷近日举办的“EV技术所以然,对话曹琛”的主题沙龙中,北汽新能源ARCFOX事业部N60项目总PM曹琛做了一些解答。
BE21平台何以“出圈”?
公开资料显示,BE21平台是北汽蓝谷和麦格纳共同打造的第一款全冗余架构电动硬件平台。
这一平台在2016年被北汽蓝谷开发布局,几乎与欧洲全新电动平台开发同步。之后历时四年,BE21平台于2020年正式落地。同时,诞生于BE21平台的首款量产车型ARCFOX极狐αT也于去年10月上市,紧接着便实现了技术出海……
从落地到实现出海用时数月,且成为了国内首个出海发达国家的高端技术平台,BE21平台显然有其亮点。
根据官方透露的信息,BE21平台涵盖A、B级等多种车型产品线,可以达到提升产品性能、缩短开发周期、开发成本低等。
空间布局方面,BE21平台通过模块化的底盘和车身结构,满足从轿车、SUV到跨界车型的开发需求;产品轴距2760mm~2900mm,可以实现同级别整车价值通用化率>88%,同级别架构件通用化率>80%,同级别整车零部件通用化率>55%。
以ARCFOX αT为例,其电池包可以装配67.3kWh或93.6kWh两个版本,动力系统配置更为灵活,2915mm的轴距使得乘坐空间尤其是后排更为通畅。
此外,三电技术方面,BE21平台动力系统符合国内和欧洲碰撞标准,同时达到180Wh/kg以上的能量密度,其中的平台化PACK设计,通过调整电池包长度,可以匹配不同车身;自动驾驶方面,配备23个传感器、2个域控制器,支持自动驾驶做到2.5,也就是在高速公路上实现辅助驾驶,同时延伸的产品开始向L3~L4级别的智能驾驶技术拓展;智能座舱方面,支持全部11项对标内容,其中人脸识别、手势识别功能为国内同级别车型首次量产搭载。
还值得一提的是,实现了出海的E/E电子电气架构。曹琛表示,该架构针对当下以及未来的产品需求,使用了以太网技术,提升了信息的传递能力,还配备了5G模块,使得车辆能够实现V2X车路协同。
显然,北汽蓝谷在纯电动汽车方面掌握的核心技术,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其完成平台化技术向海外输出。
北汽蓝谷平台化带来什么效应?
目前,北汽蓝谷基于BE21平台打造的车型中,除ARCFOX极狐αT外,还包括即将于上海车展发布的ARCFOX极狐αS。
与常规化的模块化架构类似,BE21平台对于北汽蓝谷而言,可以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即同样的研发投入下,可以得到更高质量的设计;降低零部件成本,增加零件复用率;降低供应链管理难度,增加零件复用率等。
而一旦实现技术共享,产生的效应则开始扩大化。曹琛表示,BE21平台实现技术共享,有利于平台在海外市场的验证,为ARCFOX产品海外出口做好市场验证及市场需求调研。同时,随着其他车企的应用,也提升BE21平台的带宽,增加其车型拓展能力,利于平台技术的升级。特别是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助力下一代产品的技术迭代升级。
另一方面,对于第三方来说,与传统平台开发相比,平台共享可为第三方车企带来30%~40%的降本,同时分摊平台研发成本,降低零部件的采购成本,并且缩短研发周期12个月,实现较早的现金流和回报。
无论于哪一方,最直观的效应无疑都是盈利。根据北汽蓝谷此前发布的信息,与斯太尔美国有限责任公司关于BE21平台架构底盘技术的合作,技术转让费为5000万欧元;关于E/E电子电气架构授权协议的合作,北汽蓝谷则获利1.92亿元人民币。北汽新能源党委副书记、新闻发言人连庆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表示,通过技术转让已经获利超过6亿元人民币。
随着北汽蓝谷以硬件架构为基础,进行生态布局和应用服务拓展,BE21的产业生态明显从产品盈利模式转向了服务盈利模式,这一部分收益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担北汽蓝谷的些许资金压力。另一方面,技术开源输出与知识产权的共享,也将加快北汽新能源由制造型企业向科技创新型企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