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二字虽简单其中所包含的内涵却不简单,它有三层含义在其中,一是阴极之至,天气到极寒的时节,大地也已经寒彻了;二是阳气始至,阴气到了极点逐渐转向阳,阳气上升、阴消阳长;三是日行南直至,此时的太阳公转已经至地球的最南端,北半球的白昼是一年中最短的,夜晚是一年中最长的,既饱含了人文内涵又饱含了自然变化,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首。
古人认为从冬至起,白昼逐渐变长、黑夜变短,天地之间的阴气开始收敛,而阳气开始回升,意味着一个新的轮回开始,是一个大吉之日。在古时候,冬至这一日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可与春节相提并论,因此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虽然随着时间的发展,现在冬至已经退出了我国官方传统佳节的行列,但现今很多地区还保留了很多冬至的习俗。明天冬至,记得“吃5样做3事”,尊重老传统,数九寒天轻松过。
【这5样食物要记得吃】
1、吃饺子
相传东汉时期张仲景告老还乡后,看到当地很多老百姓忍饥受寒不说,甚至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冻烂了,便决定为民除疾,在空地上建医棚并制成了一种名为娇耳的食物给百姓们食用。人们吃下去后全身暖洋洋的,人们便从冬至一直吃娇耳吃到除夕,帮助老百姓抵御了寒冷,还治好了冻伤的耳朵。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便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古时候,人们认为冬至这一天阴气已到了全年的最高峰,否极泰来,阳气开始生发,预示着这是一个新循环的开始,是值得庆祝的日子,“饺子”又有“交子”同音,有新旧交替之意,所以从此之后我国很多地区便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2、吃汤圆
冬至,北方吃饺子而南方地区则流行吃汤圆,尤其在江南地区盛行。正所谓“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古人认为汤圆有阖家团圆、圆满的美好寓意,而且制成汤圆的糯米性温味甘,能补养人体的正气,因此冬至时节吃汤圆不仅对身体有好处,而且寓意吉祥。
3、吃番薯汤果
在浙江宁波一带,有在冬至这一天吃番薯汤果的食俗。番薯中的“番”字与翻身、翻篇中的“翻”同音,取过去一年中霉运都“翻”了过去的寓意,期盼新的一年能万事顺遂、健康吉祥。其实汤果外形与汤圆相似,但个头比较小且没有馅,也常被称为圆子,与汤圆一样有团圆、圆满的寓意。
4、吃羊肉
关于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有一个传说,相传在汉高祖时期,有一位大臣给当时的皇帝汉高祖进献了烹饪好的羊肉,汉高祖品尝过羊肉之后对其赞赏有加,之后冬至吃羊肉的习惯就被流传了下来。冬至之后,天气慢慢转向寒极,人们需要多进补一些营养,羊肉性温、富含营养、肉质细腻,常吃能为身体补充能量,增强身体抵抗力。
5、吃馄饨
在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到了夏至日要吃面条,而到了冬至日则要吃馄饨。相传汉朝时期,边境疆土被匈奴侵扰,搅得百姓不得安宁,老百姓对匈奴恨之入骨,人们便将猪肉剁碎包成“角儿”,并用匈奴首领“浑氏”和“屯式”的谐音,将这种角儿取名为“馄饨”,恨意食之,人们希望能过上太平安定的生活。
【这三件事要记得做,寓意吉祥如意】
1、祭天祭祖
据考古文献记载,早在汉武帝时期,就有冬至祭天的习俗,兴盛于唐宋时期。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两气相互转化的时节,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所以在这一天古人便会祭祀上苍,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同时也体现了对自然的尊崇和敬畏。而祭祖就是要祭拜祖先,祈求祖先保佑,来年能福泰安康、好运连连。
2、敬献鞋袜
在祭天祭祖之后,还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古时候在冬至这一天流行向老人献敬鞋袜的习俗,表示对老人长辈的尊重和爱戴,这个习俗至今在很多地区还非常流行。甚至在闽台地区的俗谚中还有“冬至大过年,唔(“不”的意思)返无祖宗”的说法,冬至这一天远游在外的游子,也会赶回家乡过年,寓意年终有归宿的意思。
3、画九
在民间,又把冬至称为“数九”,意为从冬至往后数九个“九天”,是从寒冬向暖春过渡的阶段。人们为了计算春暖的日期,便发明了九九消寒图,每过一天就在上面画上一笔,期盼寒冬早些过去,春天快点到来。
——老井说——
虽说冬至之后体内阴气转向阳气,但此时节也处于“三九天”,天气比较寒冷,而且阳气也是刚刚生发比较弱小,在生活中还是需要注意,养生时要注重调节体内平衡、顺应自然,因此要注意驱寒保暖、做适当的运动以及早睡早起,养护体内刚刚生发的阳气,以便春天勃发。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