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换式卡牌对战的玩法,在今天已称不上小众,每当说起这个类型,大部分人脑子里第一时间想到的大概就是《炉石传说》。不可否认在目前而言,《炉石传说》相较于其他同类型的游戏,热度一骑绝尘。但在集换式卡牌这个类型中却存在一个怪异的现象,它的鼻祖《万智牌》在国内几乎处于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
对于没有接触过游戏本身的玩家而言,一说起《炉石传说》可能就会想起“打得不错”,一说起《游戏王》,也会让人想起“所累瓦多卡纳(真的是这样吗?)”等名言。然而,对没有接触过《万智牌》的玩家提起这款游戏,却几乎不存在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东西。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便是《万智牌》始终无法火起来的根本原因。它在国内的环境中,缺乏传播性便是它最致命的缺陷。缺梗的问题,基本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游戏本身缺乏传播性,而缺梗本身也仅仅只是这个问题的一种表现。更大的问题归咎于它缺乏受众基础。
同样与《炉石传说》、《游戏王》相比较,前者拥有《魔兽》的世界观,即使你并不了解,但基于《魔兽》的影响力,对其中的角色也会有所耳闻。后者则更加简单直白,它有动画,这些卡片都是动画中的角色们所使用的,尤其像黑魔导、青眼白龙这样的卡组更是在玩家中口耳相传。
那么反观《万智牌》,作为集换式卡牌对战游戏的鼻祖,最初在1993年推出。发行商威世智在次年,也就是1994年便推出了第一部小说来介绍整个游戏的世界观背景。随后,在近30年的时间里,威世智还不停地在推出着相关小说,到目前为止总共已经有了超过70本小说。光听这个庞大的数字就不难理解,实际上《万智牌》的文化底蕴要远远超过《炉石传说》和《游戏王》。
可是,光有文化底蕴却无法传播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对于国内而言,高达70多本的英语书,那可比教材书还催眠。如果这些能够大面积增强《万智牌》这一IP的传播度,那未免也显得太魔幻了些。基于这些情况,《万智牌》的这些卡牌在玩家眼中便不是熟悉的角色,对卡牌本身也并不会有深刻的印象,他就是单纯的一张卡片而已。
这样的条件下,《万智牌》面对国内环境还存在另一个无法传播的因素——审美。在国内的环境之下,欧美系粗狂的美术风格绝对称不上讨喜,这对于《万智牌》的推广无疑是雪上加霜。对比一下其他文化底蕴较薄的集换式卡牌游戏,譬如《影之诗》,就凭借着精美的日系画风为玩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万智牌》不同,欧美系画风整体更加狂野,看起来也更加具有沧桑感。这很好地展现出了其应该具有的史诗感,但在玩家并不了解其背景的情况下,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能留下的印象只有一个字——丑。
事实上,要说起《万智牌》的画风丑不丑,还真不丑。它总是能给出一些充满着独特背景构造之下那如同天马行空般的幻想,但可惜就可惜在,国内玩家对这些东西的接受度是非常低的。也就导致了,一个具有高超美术水准的作品,到了国内只能用曲高和寡来形容。它的失败,用“不亲民”三个字来形容,再合适不过。
如果说,一个东西在没有背景铺垫的情况下,又抛出了不符合审美的画风,那么它只能通过游戏性来吸引玩家。可事实上,《万智牌》极其硬核的玩法,再度将玩家拒之门外。它外表的东西激起玩家的兴趣,而内在之美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这个过程就是令人万分煎熬的。
已经入坑的玩家,大可以畅谈《万智牌》的有趣,可对于尚未入坑的玩家,他们所要面临的东西,则是强行让自己接受不感兴趣的事物,并期待着有一天自己能提起些许兴趣来面对这些。然而事实上,玩家玩游戏终归是为了找乐子,可这样的门槛最终只会变成找罪受。所以,其实它在30年来的发展中始终无法让在国内玩家群体中推广的结果,是必然的结果。
不可否认的是《万智牌》在玩法深度上是大部分同类游戏都无法与之比肩的,但优秀的内核在找不到华丽外表来装饰自己的时候,便很难融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群体当中。不仅仅是《万智牌》这也是大量早日经典无法普及的重要因素之一,或许这些经典的作品,想要真正的融入现在这样的时代,焕发出自己的第二春,真的应该换一种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