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名宇航员成功进入神舟十五号中国空间站。这两名宇航员将首次在轨道上旋转
中国空间站进入长期载人居住模式·深梦空间)
这是11月30日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拍摄的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天河核心舱自主交会对接模拟场景。新华社郭中正摄
11月29日23时08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 - ya15运载火箭发射了神舟15号载人飞船三名中国宇航员进入太空,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阶段最后一次载人任务的开始。
11月30日7时33分,神舟十四号航天员成功开启中国空间站“家”,基本“T”字配置,迎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进入“天宫”。随后,两位宇航员在空间站合影留念。之后,这两名宇航员将在空间站进行首次在轨旋转。与此同时,6名宇航员将在空间站共同生活和工作约5天,完成各种任务和交接任务。
当空间站进入长期载人居住模式时会有什么新的变化?神舟15号在未来6个月的任务是什么?
表一:
六名宇航员将一起在国际空间站停留大约五天
神舟十五号的乘员包括宇航员费俊龙、邓清明和张璐。进入空间站后,宇航员将与神舟14号机组人员在空间站内停留约5天。航天员在轨轮换首次面临诸多挑战。为此,航天员系统在选训、健康、工作、生活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准备。
据航天系统专家介绍,首先是在轨资源的优化。6名宇航员待在空间站狭小的环境中,在睡眠区、厨房、卫生区和运动器材等方面进行资源分配,确保有限的空间、设备和物资得到有效保障。第二,做好工作计划的管理和协调。协调两名组员的工作计划安排,避免工作项目的时间、空间、设备使用冲突;针对一名机组人员的撤离准备和一名机组人员的适应期,特别加强了日常工作计划的管理,确保一名机组人员与一名机组人员的工作有序交接。
6人一组在一起的时间、工作和生活具体如何分配?
专家表示,在轮转期间,两名宇航员原则上将根据各自的任务和计划开展在轨工作。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将专注于返回前的准备工作,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将专注于状态设置和在轨环境适应,交接工作将在旋转周期结束前完成。
在寿命方面,轨道上有两套厨房设备,可以同时用于做饭。根据空间大小,两名宇航员可以一起吃,也可以分开吃。两个客舱还配备了两个卫生区和六个睡眠区,都可以独立使用。
点二:
首次建造了“三舱三船”,同时对接两艘航天器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空间站建设阶段发射的最后一艘载人飞船,也是“T”字基本配置建成后首个访问空间站的载人飞船。到“车站”是安全的。这是中国首次建成空间站,由天河核心舱、天空实验舱、梦想天空实验舱、两艘载人飞船和一艘货运飞船组成,“三舱三船”。这也是空间站最大的配置,总质量接近100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卓越能力。
交会对接过程中,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25第二所研制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承担了精确测量两飞船相对运动参数的任务,如距离、速度、角度等,并在整个过程中稳定输出高精度测试数据,为交会对接任务保驾护航。
在这次任务中,两艘神舟载人飞船首次在空间站对接。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所神舟载人飞船GNC子系统副总设计师张毅介绍,神舟十五号停靠在天河核心舱的前端口,神舟十四号停靠在天河核心舱的径向端口。两个航天器同时与空间站通信,进行信息传递、通风和传热以及并网供电。
中国空间站首次实现两艘载人飞船同时对接,为航天器识别和在轨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张说,在宇航员轮转期间,空间站将确保两个载人飞船之间信息传输的唯一性和准确性。空间站系统还将同时为两个载人航天器提供通风和热支持。送风量会根据两船不同的热环境合理分配,并可根据船级的需要进行调整。同时,为两艘飞船同时对接制定了协调匹配的紧急疏散策略,以确保宇航员的安全。
第三点:
改进了45项技术,火箭可靠性进一步提高
这次任务的发射时间是在隆冬。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天气很冷,最低温度超过了零下20摄氏度。
针对神舟十五号舰箭组件在低温恶劣环境下执行载人任务的情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对发射场地面设备进行了全面改造。研究人员确认了两套整流罩送风设备在发射场的支撑情况,并根据上限温度进行送风。同时,针对等待阶段送风温度过低可能出现的故障,制定了风险控制方案,并根据情况开启推进舱地面电温度调节,确保航天器再入舱和推进剂舱温度满足发射要求。
这次任务是第一次载人发射新的第二长F耀-15火箭和新的地面设备。与以往火箭相比,长2 F姚15火箭进行了全面升级优化,其中技术状况有所改善45项。同时,对地面测量、发电与控制、供气与配气等设备也进行了11项改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2F火箭副总设计师刘峰表示:“新一批火箭的控制系统应用了起飞时间偏差校正技术,因此当点火时间出现偏差时,火箭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动校正轨道,并完成入轨和交会对接任务。同时对遥测系统进行了升级和迭代,进一步提高了遥测精度。”
自从神舟十二号发射以来,嫦娥二号F火箭已经进行了一次“发射”。“滚动备份”的发射方式,加上航天员安全的“双重保险”。在这次任务中,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宇航员将进行在轨转移,这意味着相同的两名宇航员的长度F型火箭在准备发射神舟十五号的同时,还承担了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员的紧急救援任务。
发射任务完成后,第二枚火箭“嫦娥二号”F姚16运载火箭进入紧急救援“值班”状态,执行后续载人发射任务的空间站运行阶段。
手表4:
第三舱室科学实验箱全面投入使用,开展科学实验40余项
据介绍,神舟15号飞行任务将在第三舱充分使用科学实验舱。除了空间站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外,神舟15号机组人员还将解锁、安装和测试15个科学实验柜,开展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空间医学、空间技术等领域的工作40多项空间科学技术实验。
随着航天活动的蓬勃发展,研究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在失重、宇宙辐射等特殊空间条件下的反应、生存、变化和适应规律已成为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此次,由中国科学院牵头的空间应用系统将“空间辐射计量与生物损伤评估技术”和“空间微重力环境对植物细胞结构和功能调控的分子网络研究”两个科学实验的样本和实验单元搭载在神舟十五号航天器上。
其中,“空间辐射计量与生物损伤评估技术”实验将在“量天”实验舱生命生态实验舱中进行。中国科学院分子与植物科学卓越中心研究员蔡伟明表示,该实验利用微流控芯片流体控制单线虫培养、光学监测与分析技术,建立了空间辐射测量和生物损伤评估方法,用于空间辐射损伤评估、医学诊断和防护。
据介绍,此前在空间站上进行的科学实验已分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随着实验设备和样品的不断向上移动,将开展多学科、系列化、长期性的空间科学实验。同时,实现空间站科学有效载荷的维护、维修和升级,保持空间站科学实验设施的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