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城市,有怎样的特点呢?
有人问安庆的一位朋友:你认为,合肥,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安庆朋友回答:合一省之力,而肥一城,啥城市?还用说吗?
后来,他又问了一位广东佛山的朋友:你认为,合肥,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佛山的朋友,一脸迷惑地回答:合肥?合肥在哪?你是说复合肥?还是?
朋友回来后,一边摇头,一边吐槽说:这是怎么了,真没想到!
我笑着说:很正常,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了解的过程,因为不了解,所以有吐槽,实属正常!
朋友听罢,对我说:好,那你给我讲讲,你眼中的合肥,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我说:可讲的东西很多很多,那我就浅谈3点吧。
一:古老与现代交融
来过合肥,或者在合肥生活的人,或许都知道,这十几年,合肥的发展变化很大,尤其是政务文化新区和滨湖新区的建设,更是令合肥旧貌换新颜。
如今,合肥展现在世人眼前的,的确是现代化崭新的一面。
但是,合肥也有古老的一面,据史料记载,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早在三国时期,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至今,在合肥老城区,还留有许多三国时期的遗址,比如:古逍遥津、曹操点将台(古教弩台)等,所以,合肥的一张重要名片,便是:三国故地!
当你走在合肥的老城区,还是能看到不少古迹的,比如步行街的李府、一环内的包公园等,如果当年老城墙没有拆,合肥的古迹,会更多,老一辈的合肥人,应该都知道!
二:科技与产业并进
如果问这些年,合肥最令人瞩目的成就是什么?
我想,那一定是科技的突飞猛进,以及产业格局的逐步形成。
依托于中科大,这些年,合肥的科技水平,已经走在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前列,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不仅如此,合肥的产业水平,也与科技一样,蓬勃发展。在经开区、高新区、新站区内,你能看到许多世界知名的大厂,它们是合肥税收的重要来源!
三:正在赶超进位中
如果用一组词语来形容现在的合肥,我想,那一定是:欣欣向荣!
这些年,合肥一直在赶超进位之中,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省会的首位度,相较于以前,都有了很明显的进步。
尤其是城市建设和工业水平,已经走在了全国省会城市的前列!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如此,合肥与部分一线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合肥,仍需抬头望路,埋头苦干!
合肥是个怎样的城市?
荣誉
全国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全国首个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全国城市信息化试点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获得城市、全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45个公路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全国建设中的铁路交通枢纽
合肥市概况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商贸、交通和信息中心。合肥享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科教基地、滨湖新城”之美誉,因东淝河与南淝河由此发源,故曰“合肥”;因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所在,故别称“庐州”。合肥地处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泛长三角区域西端;通江达海,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连接中原的重要区位优势。市域总面积7029.48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486.74万人,城镇化率62.4%。现辖肥东、肥西、长丰3个县,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个区,赋予合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市级管理权限。
合肥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合肥自古就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及“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之称,毛主席曾赞誉“合肥不错,为皖之中”,历为军事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今日合肥,是沿海之腹地、内地之前沿、“泛长三角”经济区天然成员,以合肥为圆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覆盖中国东、中部7省1市。
合肥是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立体化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淮南、合九、合西铁路在此交汇,合宁、合武高速铁路也已建成使用,合肥到南京不超过一个小时,到上海、武汉只需2个多小时。合蚌客运专线正在建设,合福、合杭客运专线,合阜、合安城际铁路和合庐铜铁路即将或将要开工建设,届时合肥到北京仅需3个小时。206、312国道和合宁、合徐、合芜、合安、合淮阜、合铜黄、合六叶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到南京仅需2个小时,到上海、武汉等仅需4—5个小时。合福、合马高速公路即将开工建设。合肥水运经巢湖通江达海,是交通部规划中的内河航运中心,正在启动的江淮运河建设项目,将使合肥成为沟通长江和淮河的水运中心。合肥港近、远期计划各建一座集装箱码头。合肥骆岗机场是全国重要的国际备降机场,开通30余条国内航线和直通香港、台北的航班,今年已开通到韩国首尔的国际航班,到上海只需40分钟,到北京、深圳、香港只要1.5小时,到台北只需2小时。一座新的4E级机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正在建设中,预计2012年底投入使用。
合肥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合肥是一座绿色城市、生态城市,1992年成为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全国园林城市”之一。截至2008年底,合肥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达8744.8公顷,城市绿地率达到38.91%、绿化覆盖率达到43.9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44平方米。绵延8.7公里、面积137.6公顷的敞开式环城公园,构成了“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城景交融格局,为全国所独有。在对环城园林作进一步绿化的基础上,于环绕古城的“绿色锦带”上新辟建了四处自然景区,被誉为“一根项链,四颗明珠”。在整治昔日“庐阳八景”-“镇淮角韵、梵刹钟声、藏舟草色、教弩松荫、蜀山雪霁、淮浦春融、巢湖夜月、四顶朝霞”的基础上,又新建成十大自然景点及蜀山森林公园、植物园、花冲公园、杏花公园、瑶海公园、清溪公园、银河公园等,加上城内城外数十处街区游园相匹配,使全市形成城中有园,园中有景的花红树绿的世界。
合肥,是全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目前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十处:包公园、徽园、省博物馆、合肥野生动物园、三河风景区、丰乐生态园、元一双凤湖国际旅游度假区、三国遗址公园、肥西紫蓬山风景区和肥东岱山湖风景区。合肥还是安徽省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周边半径250公里内有黄山、九华山等全国著名旅游风景区。
合肥是文化底蕴丰厚的历史名城
“包公文化、三国文化、淮军文化、佛教文化”——四大文化兼容并蓄。合肥自秦代置合肥县,至今已有2千多年历史。三国时期,魏吴在此交兵留下了逍遥津、教弩台、三国新城等历史遗迹。清咸丰年间,合肥曾为安徽省省会,1945年国民政府安徽省省会迁入合肥,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同年2月合肥建市。1952年,新中国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在合肥市成立。
合肥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五代十国的吴王杨行密、宋代清官包拯、晚清洋务派首领李鸿章、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世界著名科学家杨振宁等均出自合肥。韵味悠长的黄梅戏,淳朴的乡俗,汇聚南北风情的美食,包公祠和逍遥津,院士云集的科学岛(中科院合肥分院)和国际知名学府――中国科技大学,既吸纳了北方文化的粗犷与豪放,又蕴含着南方文化的秀媚与细腻。使其融皖韵徽风于一城,彰显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合肥是国内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
合肥科教优势突出,上世纪八十年代被确定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拥有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各类科研机构200多个;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各类高等院校59所,在校学生48万人。博士授权点138个、有24个学科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3人,在中部城市中名列前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和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人数在中部城市中排序第一;拥有各类技术研究和开发机构358家,各类科技人员30余万人。科教人才比例稳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合肥科研基础雄厚,是除首都北京以外,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布局最密集的城市,拥有“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国家(合肥)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合肥)高性能计算中心”等国家重点科研设施及3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合肥同步装置、托卡马克系列装置、稳态强磁场等3个国家重大科学装置。中科院等离子所已成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国际计划的主要参加单位。合肥创新能力较强,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也是世界科技城市联盟(WTA)会员城市。中国第一台窗式空调机、微型电子计算机、激光大气污染监测雷达以及世界第一台VCD、仿生洗衣机、变容式冰箱均诞生于合肥。从2001年起,合肥每年举行一次“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与资本对接会”,搭建起国内、国际科技产业投资的平台,努力使合肥的科教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让“合肥制造”与“合肥创造”比翼齐飞。
合肥是加速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
合肥工业基础较好,现有34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2000多种大类产品,形成了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轮胎、电子信息及软件、新材料、生物技术及新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8大重点产业。家用电器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第3位,汽车整车产量全国第9位。合肥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平板显示之都”,投资175亿的京东方6代线正在建设,投资20亿的合肥等离子生产线和投资280亿的京东方8代线及彩虹、中建材等配套项目也将陆续开工,,合肥正在向着国内乃至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平板显示产业生产基地稳步前进。合肥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挖掘机、叉车、轮胎生产基地。联合利华、ABB、家乐福、麦德龙等52家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合肥。美国微软在合肥设立了技术中心。江淮汽车、美菱电器、荣事达电器、国风塑业、合力叉车、佳通轮胎、日立挖掘机等名企名品声名远播。合肥相继被授予“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城市”、“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城市”、“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中国家电产业基地”和“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称号。
2008年,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中,合肥位居全国289个城市中第25位,城市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城市第21位、省会城市第8位。
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664.84亿元,比上年增长17.2%;财政收入301.2亿元,增长4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0.9亿元,增长57.8%;市国税组织收入143.5亿元,增长20.9%,地税组织收入99.1亿元,增长5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35亿元,增长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8.36亿元,增长2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00元,分别增长16.1%和18%。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城镇登记失业率4.1%;人口出生率10.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6.5%。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减排量均完成省控目标。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总体看,在极其复杂的宏观环境下,全市经济社会仍然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厚积薄发、加速崛起已成为新时期合肥发展的重要特征。
2009年4月26日-28日第四届中博会在合肥顺利召开,借着中博会的契机,世界更加了解合肥,认知合肥。在大发展、大建设的推动下,合肥焕发出了强大的经济活力,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怎样形容合肥
合肥,安徽省省会,位于安徽中部,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